- 赵昕;李霞;
首先,利用2006—2012年环渤海经济区各沿海省市海洋生产总值的标准差、极差、平均差以及变异系数四个统计分析指标,对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度进行了静态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海洋经济总体的协调性逐渐变好。然后,构建了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确定协调发展度模型中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而对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海洋环境污染与治理差异、该区域内海洋经济发展差异以及海洋资源差异对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度影响力较大,且环渤海经济区各沿海省市的海洋经济联系较弱,同时存在产业同构、产业分工不合理问题。最后,实证测度了环渤海经济区各个省市的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度。
2015年02期 v.5;No.26 2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 于谨凯;李姗姗;
建立海陆统筹模型,利用WT模型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要海洋产业进行优势排序,其中海洋盐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居于前三位;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进行关联度测算分析,海洋盐业与陆域一产关联度最高,滨海旅游业与陆域三产关联度最高,海洋交通运输业与陆域一产关联度最高。根据实际情况和WT模型优势产业排序,选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为例,根据关联度大小构建以海洋产业为中心的海陆产业链,充分发挥优势海洋产业的带动作用,以海带陆,有效配置资源,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陆统筹。并对此提出加强海陆产业价值链两端的投入和产业链的横向纵向延伸合作,提高整个海陆产业链的附加值,协调海陆行政权责统一规划,处理好海陆各方利益等对策和建议。
2015年02期 v.5;No.26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 钱学凤;温艳萍;
研究上海港的优势和劣势,准确定位上海港的综合竞争力,是上海港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STATA软件,首次引入动态因子分析法对全国各港口2007—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评价,重在了解上海港的动态变化及其地位。研究结果表明:上海港横向排名处于上游水平,综合实力较强;纵向上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有波动,其发展潜力明显不足,发展空间几乎枯竭。最后,提出提升上海港竞争力的两个方案: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和与其他港口资源共享、错位发展,以期为上海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015年02期 v.5;No.26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 鲁小波;陈晓颖;
通过游客调查、专家咨询、现场体验与电话采访等方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6市旅游服务质量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服务质量呈现三个层次:旅游服务质量优秀级地区为大连;旅游服务质量中等地区主要包括丹东、葫芦岛、营口和锦州;旅游服务质量较低地区为盘锦。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突出,主要原因包括:旅游各部门相互脱节;旅游购物发展不利;旅游服务利益导向明显;主动服务意识淡薄;景区餐饮价格虚高;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最后提出了8项提高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服务质量的对策。
2015年02期 v.5;No.26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